立春是迎春還是還是躲春
立春既有迎春的活動,也有關(guān)于躲春的習(xí)俗。迎春是指在立春前一天舉行的儀式,目的是將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。而躲春,也稱為躲太歲,是一種民間信仰,認為立春這天的氣候變化會導(dǎo)致某些人的運勢不佳,因此建議這些人在立春那天避免外出和其他可能引起不利的活動,以期躲過一年的晦氣。
躲春的具體做法包括不在立春當天出門見生人、不進行搬遷、遠行、動土、理發(fā)、看病或走親戚等活動,有時甚至包括出嫁的女兒不回娘家等。這種習(xí)俗通常適用于那些認為自己容易受氣場影響的特定人群,以及與新的一年生肖存在破、沖、害、刑等關(guān)系的人。
綜上所述,立春既可以迎春也可以躲春,具體選擇取決于個人的信仰和文化背景。
古人會迎春而不是躲春
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一個節(jié)氣是“立春”,立春到來新的四季輪回又要開始了?!傲⒋骸边@個節(jié)氣,聽著就很有精氣神,古人會在立春迎春、打春牛、咬春、踏春,用各種儀式迎接春天的到來。雖然春天還沒真的來到,但每一個春天都值得期待!別躲著啦~
我國古代的迎春儀式
據(jù)史書記載,從周代開始,直至清末民初,官家都把立春作為重要節(jié)日,舉行種種迎春的歡樂活動。立春之日,東風(fēng)解凍,正是勸農(nóng)耕作之時?!皣赞r(nóng)為本”、“民以食為天”是我國數(shù)千年傳統(tǒng),自古每年立春,上至朝廷天子,下至府縣官員,都要舉行隆重的迎春儀式。到了漢代,迎春已成為一種全國性的禮儀制度。
千百年前,迎春活動已經(jīng)多樣化,并且形成了一套程式,世代相傳。其中,主要的有以下幾項:
第一,迎春方向選定東方,或出東門,或在東郊。為什么要選在東方迎春呢?《鹖冠子·環(huán)流》道出了原因:“斗柄東指,天下皆春?!边@是說,北斗星的斗柄移向東方,冬天過去,春天便來到了,萬物萌生。所以向東迎春是合乎時令的。
立春
第二,迎春所祭之神稱為青帝句芒,也叫芒神。相傳句芒是古代主管樹木的官,死后為木官之神,又稱東方之神,也是司春之神。
第三,迎春的官員要穿青衣,有的要戴青巾幘,這是古代習(xí)俗。后來,雖不一定穿戴青衣青巾,但也規(guī)定穿戴朝服和公服,表示隆重。
第四,迎春活動中要出“春?!?。最早的春牛,是用泥土塑造的。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時間不同。如清代在每年六月,命欽天監(jiān)預(yù)定次年春牛芒神之制,到冬至后的辰日,取水塑造土牛。所謂“春牛芒神”之制,實際上是根據(jù)歷法推算哪天是立春之日,以便確定春牛和芒神的位置。芒神雖然是神,并且還是天上的青帝,但是,這位青帝卻跟老百姓非常接近,大家感到這是一位平凡之神,也很親切,往往將芒神塑造成牧童模樣。
迎春活動出土牛,既表示送寒氣,又告訴人們立春的遲早,要求適時春耕。如果立春在十二月望(十五),牧童走在牛的前頭,說明當年春耕早;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底(晦)或在正月初(旦),牧童與牛并行,說明農(nóng)耕不早不晚;如果立春在正月中(望),牧童便跟在牛后,說明農(nóng)耕較晚。
迎春活動還需要制作春幡,表示迎來了春天的一種慶賀。春幡,民間一般都是彩紙剪成小旗,也有剪成春蝶、春錢和春勝的,插在頭上或綴于花枝。
迎春活動的高潮,便是“打春”。俗話說:“春打六九頭?!彼噶⒋菏寝r(nóng)歷二十四個節(jié)令中頭一個節(jié)氣,一般都在“六九”之前?!按颉痹馐恰白浴被颉皬摹?,“打春”乃謂數(shù)九數(shù)到六九,春天便來臨了。不知何時何人倡議,將“打春”變成了打擊春牛。最初,可能含有催春之意,啟示田農(nóng)抓緊春耕,不誤農(nóng)時。后來,變成打擊土牛,又改為戳擊紙牛,牛肚中預(yù)先放置谷物和紙做小牛,打牛時落下糧食牛犢,預(yù)祝糧畜豐收。
到了清代,立春這天的活動,內(nèi)容更加豐富,范圍擴大,民間也積極參與,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節(jié)日慶典。
結(jié)語:以上是小編整理的“立春是迎春還是躲春,古人會迎春而不是躲春”內(nèi)容,希望能夠給大家?guī)韼椭?/p>